中国进口榴莲市场正在因质量检测标准的提高而发生重大变化,新规发布一个多月,越南榴莲价格继续下跌,泰国榴莲出口受到严重影响,与此同时,印尼正积极准备进军中国市场,试图填补泰国榴莲出口受阻留下的市场空白。
这场榴莲市场的“攻防战”,不仅是两国榴莲产业实力的较量,更是全球农产品贸易规则变化的缩影。

▎从“黄金果”到“烫手山芋”
泰国东部的榴莲种植区正面临严峻挑战。曾经被誉为“黄金果”的榴莲,如今却因中国的严格检测要求变成了“烫手山芋”。
榴莲价格从去年的200-300泰铢/公斤暴跌至160-170泰铢/公斤,跌幅超过30%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是中国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,还是泰国榴莲产业在质量管控上的滞后?
中国海关要求所有进口榴莲必须附上铅含量和碱性嫩黄(BY2)的检测报告,并实施100%的抽查。这一政策如同一道“紧箍咒”,让泰国榴莲出口商和农民倍感压力。
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泰国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不得不采取多项措施:启动“清洁日”行动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、鼓励农民提交土壤和水质检测报告。
然而,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解决问题,还是仅仅为应对短期危机的权宜之计?
大型加工厂也纷纷设立“门槛”,要求农场提供GAP证书及铅和BY2检测报告。这看似是为了确保出口质量,但实际上却让许多小农户陷入了困境。
检测费用高达数千泰铢,对于小规模种植者来说,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如果连最基本的检测费用都难以承担,农民又如何能保证榴莲的质量?
尽管80%的农民已开始重视铅含量和BY2检测,但检测费用和出口流程的复杂性仍给农民和加工厂带来了巨大压力。

一位来自塔叻府的农民无奈地表示:“今年的榴莲出口形势比疫情期间还要严峻。”曾经在榴莲开花时就有加工厂支付定金的盛况,如今已不复存在。农民们不禁要问:未来的榴莲市场,是否还能重现昔日的辉煌?
▎印尼榴莲:从“旁观者”到“挑战者”
就在泰国榴莲出口陷入困境之际,印尼正摩拳擦掌,准备进军中国市场。
印尼榴莲如同一匹“黑马”,试图在泰国和越南榴莲因碱性嫩黄事件出口受阻的背景下,抢占市场份额。印尼农业部植物部信心满满地表示:“现在是印尼直接向中国出口榴莲的好机会。”
印尼榴莲种植园面积已达3,056公顷,主要集中在Parigi Moutong、Poso和Sigi等地区。2023年,印尼榴莲产量高达183万吨,这一数字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感到压力。
印尼榴莲真的能轻易打开中国市场吗?答案或许并不那么简单。
尽管印尼榴莲产量可观,但其出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距离。印尼距离中国较远,新鲜榴莲的保质期仅有5天。
相比之下,泰国榴莲凭借地理优势和成熟的物流体系,长期以来占据了中国市场的“C位”。
印尼若想与泰国竞争,必须在基础设施和存储技术上下足功夫。否则,再优质的榴莲也可能在运输途中“夭折”。
▎未来榴莲市场,谁主沉浮?
泰国榴莲出口面临的挑战和印尼榴莲的机遇,反映了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复杂性和竞争性。泰国政府和农民正在努力适应中国的严格检测标准,而印尼则试图通过改进生产和存储技术来抢占市场份额。
这场榴莲市场的“攻防战”,不仅是两国农业实力的较量,更是全球农产品贸易规则变化的缩影。
未来,随着检测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和技术的进步,进口榴莲市场可能会迎来新的格局。泰国能否重拾昔日的辉煌?印尼能否成功打开中国市场?
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两国的经济利益,也将深刻影响全球榴莲市场的走向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场竞争或许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高品质的榴莲;而对于生产者来说,这无疑是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硬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