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果业岛主理人侯超的专访对江苏省葡萄协会会长、张家港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徐卫东进行了专访。
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,起源于1981年,经过2代人40年的努力,躬耕葡萄生产第一线, 公司集“科研、生产、培训、营销、服务”于一体,团队技术及服务力量雄厚。
公司建成了江苏省首家民营葡萄资源圃,引进并保留国内外优良鲜食葡萄及砧木品种(系)2000多个。与国内外葡萄机构专家保持交流与合作,矢志不移20年搞葡萄的杂交育种,目前已通过品种审(鉴)定及品种权登记的葡萄新品种26个。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优质葡萄新品种示范及育种育苗基地。
Q:从80年代到今天,43年只做葡萄这一件事情,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
徐卫东:当时也很简单,就是为了谋生,通过种葡萄来解决自己的生活的问题,然后发现种下来还蛮有趣的,就是说我能把它种好,也能给我生活带来很好的一个改善。那么我能不能做大一点,从生存的方式转化为事业的一个角度,开始了这个第二次的创业。
走出去以后,成功以后又发展了更多的机遇,更多的发展,我能种出我们村里最好的葡萄,那么过了几年要种出乡里最好的葡萄,再过几年要种出我们市里面最好的葡萄,就这样不断的设定自己的更高的目标。一段一段的往前走。
Q: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大的挑战?
徐卫东:这个方面的这个挑战的态度太多太多了。1991年,梅雨季节导致我们的露天葡萄感染了黑肉病,想想这一年的努力就白干了,幸好那个时候我给予了大量的蔬菜杂志,从一本葡萄栽培在书上面看到了一个技术,叫“葡萄的一年多收技术”,如果你第一次果遭受到了损失,可以通过促进它二次果,再开花一次,再结果过一次,最后成为商品果,结果那一年我不仅没有少收,还增加了收入,好的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我们的一个效益,所以后来包括高校的、研究所的葡萄方面的专家、老师都是我的朋友,都是我的座上宾。
Q:目前通过您培育出的葡萄品种已经有多少种?
徐卫东: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,目前我们已经培育出的品种中,通过品种鉴定审定登记的大概是15个,获得品种权已经有6个。另外已经获得品种登记、受理品种权申请受理的有18个。
Q:在中国市场流通的葡萄种源,咱们神源葡萄培育出的品种能占多少?
徐卫东:目前来讲的话,我们的品种还处于在初创的审定和初步的推广中,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面积,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的一个情况来看的话,还是令人鼓舞的,就他们非常希望有这样一种品种能够取代他们现有的品种,目前我们国内的品种还是以国外的品种作为主流,所以说改变目前这个生态的话,还需要多年的努力。
Q:你当初选择做葡萄葡萄育种,是不是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初心,要改变国外品种垄断国内市场的这种局面?
徐卫东:当时想到要育种其实是很偶然的机会。干了大概是18年的时候,就发现当时已经过手的品种的话不小于200多个品种。但一看,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,那我想能不能我自己尝试着去搞一些育种,培育出自己的东西呢,杂交育种的资源比较少,用很少的品种资源培育出更多的、更新的品种可能性不大,另外在方法方面,育种的技巧上面还没掌握,所以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的尝试,这个试错的成本非常之高。1999年开始,我们做了第一次的杂交育种实验以后,就坚持着几乎就没断过了。
Q:培育出一个好的葡萄品种大概需要多久?
徐卫东:其实我们这么多年下来,感到最难的就是培育品种的时间很长,但是培育出来的品种去推广又是一个难题。
2019年,我们国内已经有340多个品种获得了品种的一个登记,但是连我都没看到这些品种在生产上面的应用,就说明我们以往的育种可能是为了育种而育种,没有针对我们的生产需要,没有针对我们的市场需求去定向育种。
我们虽然培育出了新品种,但是新品种在生产上面没有应用,在市场上面没有被看到,在渠道上面没有被肯定,所以说我们的育种的目的还是很明确,就是要为生产服务,为市场、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一个产品,这才是我们的方向。
Q:2006年,当带着您培育的葡萄种子的卫星上天的时候,您当时什么心情?
徐卫东:当时太激动了,想不到就是我一个种植者还能把葡萄种子通过航天卫星带到太空,进行太空育种,觉得很高大上。
我记得当初带上去2300多粒葡萄的种子,花了比黄金还贵的搭载费用,下来以后结果没出多少苗子,2300多粒的种子出了100多颗苗子,后来由于多种原因,包括移栽、管理最后留了两颗,到现在为止,我还保留一个太空苗。
但这个果子你说好也不好,说坏也不坏,就这样作为一个符号留在了我的葡萄资源谱里面,就保留了一颗,虽然这次航天葡萄育种最终是失败的,但是给了我一个经历。
Q:这么多年,您在实践中亲自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种植笔记,自学成为了行业专家,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?
徐卫东:其实的这个也是逼出来的,因为当初刚开始种的时候,它是为了解决我的生存问题,如果我种不好,种不出好葡萄、卖不到好价钱,我这一年收入就白干了,就必须要逼着自己去学技术、做笔记、做记录,通过分析找到这个解决问题的一个原因,所以做了大量的笔记。
这也是我工作的一个特点。专研一样东西的话喜欢找问题,这个问题出现了,我一定要解决他。否则拦在我面前的话我心里过不去,成为个坎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会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尝试,这个方法不行,我换一个方式,今年不行,明年再解决,所以说逼着我去穷究其根本,来解决它的一个问题。有的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,我在地里一待就两三个小时,就看着这个地方,想周围的各种各样的可能,然后在这个场景里面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一个困难,所以说在病害、虫害、生物的生长紊乱、徒长,包括土壤改良等所有的方面问题都整个梳理了一遍,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也做了大量的笔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