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佛见喜”梨是起源于燕山山脉地区的古长老地方品种,原产于河北省兴隆县和北京市平谷区一带,属白梨系统红宵梨品种群。因地处偏僻,数量稀少,鲜为人知,一度濒临灭绝。
目前,“佛见喜”梨在全国种植面积不超过70hm2,结果面积不超过30hm2。由于质优量少,梨果供不应求,产地批发价格在16元/kg以上。“佛见喜”梨作为珍稀的红色优质耐贮极晚熟梨品种,在我国北方和南方高海拔梨产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。
“佛见喜”最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引种至辽宁省兴城市,近年来在北京市平谷、顺义、房山等区县和河北省兴隆、遵化等地推广,表现优良。天津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河南、浙江、贵州等省也先后引种试栽。
进入21世纪后,北京市平谷区茅山后村改进了“佛见喜”梨的生产技术,极大地提高了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,经济效益显著,调动了当地果农发展“佛见喜”梨的积极性,种植面积迅速扩大。2016年“茅山后佛见喜梨”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。
平均单果质量298.3g,纵径6.9cm,横径8.1cm,扁圆形,果面较光滑,果顶有5条浅棱沟。套袋果果皮绿黄色,阳面有鲜红晕。果点小而密,棕红色(见图1)。果柄中等长,3.5cm,粗3.9mm,基部肉质化。柄洼深度中等,萼洼深,中阔,萼片脱落。
果心小,3~5心室。果皮厚度中等。果肉白色,肉质较细、脆,汁液多,味甜、微香,果肉去皮硬度6.7kg/cm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.0%,可滴定酸0.31%,维生素C5.0mg/100g,质上等。果肉抗氧化,果实切开后,室内放置1天剖面不变色。耐贮运,常温下可贮藏30天以上,在冷库可贮藏至第二年五六月。
▎生长结果习性
树势中等,树姿半开张,萌芽力强,成枝力中等。以短果枝结果为主,花序着果率100%,每花序平均着果1.6个,连续结果能力中等。丰产,稳产。需配置授粉树,与“黄冠”“红香酥”“鸭梨”“雪花梨”等可互为授粉品种。定植后第3年见果,第4年产量750kg/667m2,第5年可达2000kg/667m2。
▎物候期
2020年在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,“佛见喜”花芽3月中旬萌动,4月6日盛花,10月9日果实成熟,10月下旬落叶,果实发育期186d,营养生长期223d。
▎抗逆性和适应性
“佛见喜”梨对环境适应性强,对地势、土质和气候条件要求不严格。抗寒,抗旱,较抗黑星病。叶片易感染褐斑病,易遭受食心虫、椿象和桔小实蝇为害,同时需注意防治鸟害。
▎栽培技术要点
建园
“佛见喜”梨适合密植,株行距以1m×4m为宜。授粉树应占总数的1/5~1/6,以每隔4~5株“佛见喜”梨栽种1株授粉树为好。为防止鸟害并预防雹灾,应在定植第4年大量结果之前铺设防鸟网。
整形修剪
宜采用圆柱形树形。树高控制在3m以内,以便于防鸟网的铺设及各项管理作业并提高果实品质。主要通过刻芽等方法,用3年时间在中心干上培养22~28个结果枝组,枝组的枝轴与中心干夹角以70°~80°为宜,开张枝条角度可采用竹夹坠梢的方法,在新梢长至20cm时进行(见图3)。应通过早结果、合理负载以及带帽修剪等方法培养中庸略强的树势,控制树高和冠幅。
土壤管理
定植第1~3年,以每株每年折合施纯氮45g为基础(有机肥加化肥),氮、磷、钾比例为1∶1∶0.8,每年比上一年的施肥量加倍。大量结果后,按每生产100kg梨果,施纯氮0.5~0.6kg,氮、磷、钾比例为1∶0.5∶1,同时注意适量补充钙、镁等中量元素和铁、硼、锰等微量元素。提倡梨园生草,有助于保持梨园水、热、气等条件的相对稳定,促进梨树生长健壮和果实产量、品质的提高。
疏花疏果
花果管理“佛见喜”梨为大型果,应严格疏花疏果,果间距控制在20cm以上,产量控制在3000kg/667m2以内。为促进果实着色,“佛见喜”梨果实以套袋为宜。可选用外褐内黑、内衬为红色蜡纸的双层苹果袋。
盛花后50~60天(北京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)开始套袋,最迟不超过盛花后80天(北京地区6月下旬)套袋结束。果实采收前10~15天解袋,以便果实充分着色。解袋时以白天最高气温25°C、夜晚最低气温10°C左右上色最快。同时,适宜的梨园湿度对着色也起到促进作用,并可减少日灼等现象的发生。解袋后要注意对桔小实蝇的防治。
如您希望对接“佛见喜”梨优质货源,欢迎咨询亚果会杨经理(1505995779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