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温州丁岙杨梅开采,浙江一年一度的杨梅“江湖大战”拉开序幕。
拼上市时间、比个头大小、赛口感甜度……全省70多个有着杨梅生产的县(区、市),各有打法,抢占浙江杨梅C位,也让“中国杨梅看浙江”更加名副其实。
目前,杨梅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、产值最高的水果,面积达130多万亩,仅鲜果产值就有60亿元。而放眼全国,浙江省杨梅面积、产量、产值均居首位。
作为一种不易保存和运输、季节性极强的水果,为何浙江的梅农愿种、敢种、会种?梅农说:“卖得上好价,我们自然愿意种”;而让他们敢种和会种,则是浙江多年来致力打造“精品果业”,让品种技术领先、产业优势突出,为致富增收扣上关键一环。
▎良种结出致富果
果形不一、口感欠佳、难以规模化生产……这是杨梅发展一度面临的困境,也是众多农特产品想要做大做强面临的共性难题。
仙居的破题之举就是品种更新。1986年前后,仙居陆续从黄岩、慈溪等地引进东魁杨梅、荸荠杨梅,并发动农户试种。西炉村因为环境适宜,成为仙居县最早种植荸荠杨梅的试点之一。
“第一次吃螃蟹”可不容易,那会儿荸荠杨梅算得上“新事物”,看的人多,尝的人少。试种投产的荸荠杨梅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
转折发生在1993年。那一年,西炉村杨梅滞销,当地媒体报道助农销售,让大伙儿认识并记住了荸荠杨梅这个新品种——个大、味甜,黑似炭。
西炉杨梅很快出名了,杨梅价格也从每斤一元左右跃到三四元,甚至供不应求。西炉村的果农收入当年最高超过5000元。同一年,西炉村还举办了首届杨梅节,让杨梅的热度变得更高。
随着东魁杨梅、荸荠杨梅等优良品种推广种植,新品种逐渐获得市场认可。梅农们开始主动扩面种植,时至今日,仙居杨梅种植面积达14.5万亩,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杨梅种植县。
如今,选种育种仍在继续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,仙居有杨梅品种19种,其中特有古种6种,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.3万多株,千年以上古树28株。
据悉,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正用建档立卡的方式保护古老的杨梅种质资源,并培育更多的良种,以应对不良天气灾害、上市供应期短等挑战。依托农科院杨梅数据库,浙江逐步开展杨梅种质资源收集、保存、鉴定工作,并挑选有经济价值的进行引种。
▎丰产背后门道多
看天吃饭,是传统农业最突出的特征之一。花期遇低温,雌雄两花撞不上花期,授粉时间短,影响坐果;生长期赶上温度过高,疏果不及时,果子长不大;成熟期遇上梅雨季,果子易出水发霉,影响口感……娇弱的杨梅受天气影响更甚。
近年来,浙江不断创新集成“杨梅树梯度栽培”“杨梅避雨栽培”“杨梅智能大棚”等高品质栽培技术,减少天气对杨梅的影响。
大棚加上智能化精准管理,让杨梅“成熟早,口感硬实,甜度高”,杨梅品质好,卖得上价还不愁卖。
目前,仙居建成杨梅智能大棚1200亩。相比于全县14.5万亩的总种植面积,还是少数。“管得好,也能减少天气带来的影响。”仙居果树产业首席专家王康强跟杨梅树打了20多年交道,在他心里,“管树就是管人,环环都是关键”。
原本杨梅枝条修剪时间在春季,但王康强和省内专家在山间多年调研后得出结论:海拔500米以下的杨梅林,枝条修剪时间可提前至前一年11月左右。王康强解释:“这样修剪时间充足,还能减少杨梅树养分流失,即便春季遇冷,储存的能量也能更好应对春季开花期。”
一个枝条留一个果,个大味好;成熟期挂黄板、防虫灯,达到物理防治;采摘期结束,需尽早施肥,为杨梅树补充能量……随着专家和梅农的探索,仙居已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杨梅栽培技术:不仅能克服杨梅大小年结果的现象,还能使幼龄杨梅投产期提前2至3年,杨梅产量增加一倍多,品质也明显提高。
从引进新品种,到引进新技术,杨梅种植的“小贴士”,在山林间被探索、实践、推广,天气对杨梅的影响正有效缓解,逐步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知天而作”。
▎“新农人”玩出新花样
文创产品设计、杨梅快闪展览、网络直播销售……随着一批“新农人”返乡,他们带来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销售理念与模式,让卖杨梅也能玩出花样来。
这波潮流,还在全省范围内卷了起来——兰溪玩起“杨梅+文创”,用杨梅鲜果和杨梅叶做成的耳环、戒指、发卡、胸针等潮玩饰品,一枚最高能卖到69元;青田则将脑洞开到了元宇宙,构建出完整的元宇宙杨梅生态系统,用户可以通过VR身临其境地参与杨梅种植游戏的互动;黄岩则推出了“魁母”“魁星”“杨梅仙子”等文创IP,因造型可爱寓意佳,圈粉甚众……
不仅如此,杨梅努力在各个环节不断添“新”,让这一果子的附加值不断提升。
杨梅保鲜期短,储存保鲜技术一直是行业瓶颈。一家企业与浙江农林大学等多家高校合作研发的“数字脉冲磁场锁鲜技术”通过芯片发生波形磁场,改变杨梅中水分子的空间排列,让杨梅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也不结冰,让杨梅的保鲜期从原来的7天延长至1个月以上。
这一保鲜技术的出现,拉长仙居杨梅的销售期,“错峰销售”让梅农有了更好的收益。目前,该项技术已在仙居三个乡镇(街道)推广使用。
“闽广荔枝,西凉葡萄,未若吴越杨梅。”在浙江,杨梅已不仅是一枚果子。各种创新打法拉长杨梅销售周期和半径,扩大品牌外延,让这一口“鲜甜”不止于6月。
▎“一月红”变“全年红”
与杨梅相关的爆款衍生品,不止一盒“冰杨梅”,杨梅原汁、干红、果醋、冰激凌……
正是有了这些衍生品,让杨梅从“一月红”的季节性水果,发展为“全年红”的杨梅产业。仙居也就此从一颗杨梅,“链”出了年产值40亿元的大产业。
这背后,有着一个让梅农“敢种”的故事——
上世纪90年代,杨梅最高能卖到六七元一斤,还不愁卖,果农都赶着种,一家人自己管理,自产自销。在仙居,80%梅农都是散户,他们随大流种起了杨梅,后来遇到了销售难题,雨水多的年份更糟糕。杨梅质量受损,买的人几乎没有。
为防止“果贱伤农”,仙居打出的第一招就是“保险”。2015年,仙居杨梅气象指数保险出台,有效减少果农因突发不利天气造成的损失。目前仙居全县共有12159户梅农投保近12万亩杨梅树。
第二招,解决运输保鲜难题。气调锁鲜加了氧气、氮气、二氧化碳,让杨梅到达顾客手上时就像山上刚采摘下来一样,能有效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。目前,该技术已在仙居全面推广使用。
保险、保鲜,仙居还保销售。1995年,仙居县立项创办生产杨梅利口酒的企业,也就是如今的聚仙庄。这是仙居第一家从事杨梅深加工的企业,坚持“有多少收多少”,让梅农没有后顾之忧。
“我们坚持对杨梅实行兜底收购,把不易保存的鲜果以另一种形式储存起来。”张国标介绍,目前他们与县内80%以上的杨梅专业合作社都签订收购合同,确保梅农销售无忧。
在仙居,这样的杨梅深加工企业已有19家,衍生产品类型30余种,年加工转化能力近4万吨,去年仙居杨梅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元。
除了仙居,省内其他县(区、市)也在积极探路产业链发展。兰溪、慈溪等地不断引进杨梅深加工企业,开发杨梅汁浓浆、杨梅果丹球、杨梅酱等产品;有地方推出“认养一棵梅”活动,让消费者体验“从管到收”的乐趣;还有省内部分大棚杨梅种植基地,选择面向杨梅爱好者提供采摘体验活动,农文旅结合发展促增收……
凭借科学的链条、紧密的协作,浙江杨梅产业破解了滞销、压价等问题,这一传统产业正在做强做大。
来源:浙江日报